星期日, 6月 24, 2007

「人工」昂貴,「智慧」卻沒出現?

本文轉載自2002年10月 e天下雜誌

日本耗費10億美元的AI研發證實失敗,全球投入眾多人力經費的AI企業也苦無對等回收,跟人一樣聰明的「智慧型機器人」預言是否能實現?

或許有一天,機器人不僅會思考、會大笑、悲傷,還會要求合法結婚、領養小孩、投票......。這是可以很好笑、也可以很驚悚的科技預言。這也是很多人工智慧方面的專家不斷倡導,但目前多止於科技小說和電影的題材。 事實上,從1950年代起所有關於智慧型機器人的預言都沒實現,它們目前擁有的「智慧」,恐怕只和昆蟲相當。小說、電影可以讓智慧型機器人神奇到不行;但現實中,帶著狂想的科學家,在實驗室裡一次次被迫面對科技的極限。

科技的終極夢想,總是能吸引一波波專家投入。麻省理工學院人工智慧實驗室主任羅尼‧布魯克斯(Rodney Brooks)在今年中出版的書《肉體與機器──機器人將如何改變未來》(Flesh and Machines:How Robots Will Change Us)中還一再強調,到了2022年,未來的機器會有「情感、欲望、恐懼和驕傲」等情緒。 PDA大廠Handspring的共同創辦人傑夫‧霍金斯(Jeff Hawkins)也預言,到2020年的時候,人工智慧將成為一項大產業。 美國創投雜誌《紅鯡魚》﹙Red Herring﹚8月號中一篇報導也指出,全世界的國家中,日本大概可說是對機器人最著迷、所投入相關研發金額也是最高的國家。但事實證明,日本多年來高達數10億美元的投資,應該算是失敗的,眾多的人才和相關技術有如鑽牛角尖,找不到出路。1995年,日本最主要的人工智慧研究計劃已宣佈停止。

同時間,美國把科技精力集中在技術層次「較低」、強調容易上手的個人電腦上,不僅在1990年代為美國創造了強勁的經濟成長,更引發了全球性的風潮。

預言沒成真

過去多位人工智慧專家的預言都沒成真。早在1970年代,美國《生活》雜誌(Life)就刊登了多位電腦專家的預測,聲稱在3~15年內,「人類會親眼見到擁有一般人智慧的機器。」但到了1985年,人工智慧的「功力」僅止於模仿一些簡單的人類能力,例如語音辨識。直至今日,人工智慧的「功力」,還是僅止於模仿一些簡單的人類能力,例如語音辨識。

比起剛開始研究人工智慧時,現在電腦的運算速度已成長了數十億倍、比起人腦的運算速度也快上千萬倍;但離完成廣義人工智慧(指機器能有情緒、有原發性智慧反應)的目標,仍有一大段距離。 這並不是說經營人工智慧的公司都沒有生意可做。設在美國麻州的ScanSoft,做的是字跡辨識軟體,今年第一季營收達2,400萬美元。 但這可能是特殊案例。在1980年代,許多研究人工智慧的公司損失慘重,龐大經費在實驗室中燒盡。2000年以後,能募到錢的新創公司也不多,幾個主要的有:Mindmaker(1996年創於美國矽谷,資本額僅3,200萬美元),做的是自然語言處理、智慧型個人助理;Ai Research(2000年創立於以色列的公司,資本額僅400萬美元),做的是以日常語言與電腦溝通的技術。但這和主流科技公司動輒上億美元的資本額不能相比,投資人的錢不進來,表示市場並不看好。

狹義vs.廣義的人工智慧

所謂的人工智慧可分為兩類。
一類是狹義的,例如:機器人、語音辨識、資料採礦及簡單的模擬人類思考(例如在掃描機嵌入關於規則的系統軟體,可以辨識手寫字跡,轉為數位檔);
一類是廣義的,也就是所有小說及電影中最令人目眩神迷的智慧型機器人。 當夢未實現、錢已燒完,很多科學家頓然覺醒,不再研究廣義的「會哭、會笑」的機器人,而是務實地經營狹義的人工智慧,從有特定用途的技術著手。

創立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的尼葛洛龐帝(Nicholas Negroponte)9月接受英國《金融時報》採訪時談到人工智慧;他指出,1960年代,人工智慧研究的是一般的問題,從1975年至今,研究的目標則愈來愈特定,這是比較正確的方向。

從模仿人類的各種能力,人工智慧目前的主要研究領域之一,是轉向開發神經科學。目前,腦神經掃描電腦可以判斷一個人是在看一張圖片或是一句話、所看的字是關於食物還是工具,準確率高達95%。這是因為人類腦部哪部份是管理視覺、嗅覺、語言等都已分析出來,電腦可以視腦波的變化直接判斷。

電腦知道大腦在看什麼

這讓人工智慧專家很興奮。但人腦的運作仍比這複雜太多了,即使有一天腦神經掃描電腦已進步到可以準確判斷一個人是在說什麼話、看什麼樣的圖片,離模仿人腦的目標還是天差地遠。「我們對於人腦的基本理解是神經原,層次高一點的是,例如哪一部分的腦在處理數學,」美國史丹佛大學電腦教授溫諾葛雷德(Terry Winograd)在接受《紅鯡魚》雜誌採訪時說:「但這樣的理解太過模糊,不可能就此寫出模擬人類複雜思考過程的程式。」

有特定功能的人工智慧,逐漸證明是可行的。美國的Active Buddy 公司開發出網路上的「數位圖書館員」軟體,名字叫「聰明小子」(SmartChild),如果網友面對茫茫網路大海,不知該去哪裡找資訊,「聰明小子」會協助篩選。例如,它可以告訴你所有運動比賽的時間、全世界城市的天氣、各地飛機時刻表等。自去年夏季推出後,已經有900萬網友利用「聰明小子」找資訊。
它為什麼聰明?事實上,科學家已初步過濾資訊,寫程式來指揮「聰明小子」針對特定問題去找特定的網址,並將網路上的資訊變成機器可以懂的語言。有些公司已採用這項軟體,做網路客服之用。

《華盛頓郵報》指出,雖然「聰明小子」偶爾也會給使用者不知所云的答案,但它過濾龐雜網路資訊的能力,已經是人工智慧技術上的一大突破。

機器人陪你跳舞

日本目前發展人工智慧的方向,集中在開發可提供娛樂(如新力的機器狗愛寶「Aibo」)、工廠作業的機器人、以及用於照顧老人的家用機器人等。 造價100萬美元的Asimo,由日本汽車大廠本田(Honda)開發成功,是人工智慧上的重要突破,也耗費了無數專家的「智慧」。從1986至1996年,所有的研究重心只在讓Asimo「走得比較像人」。它現在走路很像人了,可以和人跳舞、爬樓梯,穿著太空衣、臉上露出笑容,會說一些日本話,以後只要換晶片,還可以說任何國家的語言。

今年2月,Honda慶祝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掛牌25週年時的敲鐘儀式,就別開生面地由Asimo負責執行,這次的公開亮相,讓世人見識到最先進的機器人。現在,IBM日本分公司及Honda總部,是由Asimo這款機器人在公司大廳負責接待,導引訪客到要拜訪的部門。Honda美國分公司的發言人史帝分‧坎尼(Steven Keeney)對美國《華盛頓郵報》說明,雖然目前因造價太高還無法商用,但Honda希望,看來像個12歲小孩子的Asimo,再經過5~10年的改善之後,能夠做撿報紙、倒垃圾之類的事,做家庭的好幫手。

小說、電影中的人工智慧雖然還看不到實現的一天,但它的狂想,的確激發了各種新的可能性。

沒有留言: